轉經是一種透過身體傳遞祈禱的方式。在藏傳佛教中,繞行——在聖地周圍專注地移動——是一種將意圖融入每一步的修行。本文將解釋什麼是轉經,重點介紹一些著名的路線(從拉薩緊湊的八廓街到史詩般的岡仁波齊峰朝聖),概述常見的儀式步驟和象徵性停留點,並描述朝聖者帶來的紀念品。 家居—護身符, 微型唐卡和其他承載記憶和祝福的信物。 什麼是科拉舞?為什麼要走科拉舞? 轉經的字面意思是「繞行」。它指的是圍繞著神聖的物體或聖地行走的虔誠行為——在西藏,以順時針方向進行——同時培養專注的意念。對許多朝聖者來說,轉經既是外在的旅程,也是一次內在的旅程:每一次身體的旋轉都是一次念誦咒語、供奉供品,並將習氣轉化為慈悲與覺醒的機會。轉經過程緩慢進行,中間停頓祈禱或叩拜,使轉經過程成為一種動態的冥想,而非一種表演。 兩條著名的轉山路線:八廓街和岡仁波齊峰 八廓街 (拉薩大昭寺) 八廓街位於拉薩市中心,環繞大昭寺及其周邊的市街,構成了一條緊湊而鮮活的朝聖之路,虔誠的信仰與日常生活在此交匯。大批朝聖者和當地人——尤其是在節日期間——沿著這條轉經道轉經,他們轉動著轉經筒,觸摸著瑪尼石,一邊走一邊默念著真言。轉經道兩旁遍布攤位,出售唐卡、念珠、護身符和其他宗教儀式用品,朝聖者經常購買這些物品作為實用輔助品或紀念品。 岡仁波齊峰 (凱拉什帕里克拉瑪) 相較之下,環繞岡仁波齊峰的轉山之旅則需要數日,對體力要求極高,卻蘊含著深厚的象徵意義。全程約50多公里,通常需要兩到三天完成。轉山路線包括高聳神聖的卓瑪拉山口(海拔約5600公尺),許多朝聖者將翻越這座山口視為淨化的時刻-象徵著在穿越山口時擺脫舊有的束縛。由於岡仁波齊峰地勢險峻,且蘊含著多重宗教意義——藏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都對其崇敬有加——岡仁波齊峰轉山既是一次體力的考驗,也是一次強大的精神儀式。 科拉的儀式步驟和常見做法 雖然具體情況因地區和血統而異,但一些實際和象徵性元素反覆出現: 順時針運動: 繞行是順時針進行的,以便人的右側(行動和慷慨的一側)面向神聖的物體。 咒語念誦: 朝聖者通常在行走時念誦咒語; 嗡嘛呢唄美吽 在許多西藏地方,咒語隨處可見。咒語可以大聲念出、吟誦或默念。 大禮拜與全身修行: 在特別神聖的伸展運動中(或對於那些從事密集練習的人來說),朝聖者可能會不時地進行完全叩拜 - 通過用前額、手和膝蓋接觸地面前進 - 將動作轉化為具體化的虔誠。 轉經筒、瑪尼石、幡: 在許多轉經筒旁,你會看到瑪尼牆(刻有真言的石牆)、轉經筒(當你經過時會旋轉),以及繫在高處的經幡或供品。依照規定的方式傳遞這些物品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象徵性停止: 朝聖者在神殿、聖泉或寺院門口停留,供奉祭品、焚香或點燈,有時還會接受當地喇嘛的祝福。 路上的紀念品:信物、唐卡和護身符 朝聖者常會帶回一些小物件,寄託他們的回憶和祝福。轉經道附近的市場和攤位,尤其是在八廓街和拉薩附近,出售各種各樣的朝聖物品: 微型唐卡: 這些唐卡尺寸較小,手繪或印刷,可放入佛龕盒內或佩戴於胸前。它們為冥想提供便攜的視覺焦點。 護身符和金屬護身符: 簡單的金屬護身符——通常刻有咒語或描繪保護神——在回家的路上起到保護提醒的作用。 念珠和 小轉經筒: 念珠、腕輪和旋轉的小吊墜讓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繼續進行轉經運動作為冥想。 瑪尼石和旗幟碎片: 朝聖者有時會帶回一些刻有銘文的小塊石頭或經幡,作為他們此行的有形紀念品。 購買和攜帶這些物品是朝聖文化中由來已久的一部分——它們既實用,又虔誠,還具有像徵意義。朝聖路線附近的手工藝人通常會製作用於儀式的物品,而非單純的裝飾品。 實用建議與尊重的旅行 如果您打算步行科拉,請牢記以下實用且道德的提示: 從意圖開始: 以謙遜和明確的動機對待轉經筒,而不是僅僅出於旅遊的好奇心。 尊重當地風俗: 順時針行走,遵守修道院規則,並在拍攝從事虔誠活動的人們之前詢問。...
On
by MabgeShop